时 间:2016年9日11日
地点:永嘉桥下昆阳
参加人员:陈哲人,叶碎燕,应志锋,陈宝钰,王雪珮,熊心玲,施微娜,依风听雨(酱油)
分享人:依风听雨
一件事 一辈子
-依风听雨
2016年9月11日,随温州182义工队的其他8人一起来到永嘉昆阳的一所小学
调查走访了十来个学生。
这是一所伴水而建的学校(确切的应该说伴溪吧)相比之前我走访的其他山区小学多了塑胶操场等基建,而更有特色的是教学楼下的那个开放式的图书馆,看着像是无人管理,却是那么地井井有条(和学生确认过,平时可以在里面随意看书,但是要带走的话就要在借书证上登记,不然不能带走)虽说和其他学校的图书馆一样,总有那么些不适合孩子看的书在那里凑数,但相对于其他学校,我觉得这个学校的这种做法还是蛮好的,起码书有真正的用起来,然后对于每个孩子的诚信教育也重视(平时开放,没有老师特意盯着,图书大都没特殊标志可以证明书的所有者,所以准备拿走看的书,要不要登记都由孩子自己决定,然后再找老师登记)。
在走访过程中,和平时也差不多,不同的是原先什么都是我安排,这回只要提着三个袋子跟着带队大姐走就行了,什么都可以不干(好久没这么轻松了,早上也是八点出发,和平时的五六点上高速完全不是个概念啊)只是在调查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具体如下:
1. 走访线路未事先安排。出发后因为两司机未沟通行驶路线,所以导致中途分开了下,走的不同的路到的同一目的地。
2. 调查人员未事先分组。到了目的地再临时分组,然后哪组调查哪几个也是临时安排的,显然有些浪费时间。
3. 孩子情况未事先摸清。可能已经有个初步的名单,但未了解孩子的大致住址,或者说未根据地址安排线路,因此在调查中也重复走了不少同样的路(同一路线上不同的孩子由不同的分组进行调查,甚至出现同一组人走同样的话调查不同的孩子)。其次部分孩子的隐私(或者说是不愿提及的痛处)当着孩子的面揭开,比如一个孩子父母离婚,父亲常年在外地,依然当着孩子的面要问清楚孩子父亲的去向,做什么,有没有寄钱回来。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 对于孩子,事先由老师和家长沟通,并由老师出具简单的调查情况(学校应该有要求老师进行家访的)对于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出走甚至离开的情况调查时就可以避免触及(哪怕这一方再怎么不对,在孩子眼里毕竟无不是之父母),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
2. 对于调查人员,出发前司机沟通并确认走访路线(可以预备几条线路,以防堵车或者有多车的情况下,可以在中途设置几个应急点,方便大家沟通位置),在车上或者报名时直接预报名哪组做什么,让所有参加的人员有事可做,并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分组对不同的参加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新人培训时把重心移到这方面而不是182的历史或者团队的介绍上来
回来时,和同车的应司机(真记不住该怎么称呼,就这么叫叫吧)聊起来关于助学的话题,也谈到了助学的困境,一方面被调查的孩子情况会越来越好,另一方面随着我们调查人员自身的觉悟慢慢提高,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助学势必会陷入一个瓶颈。有时因为解决不掉,甚至会萌生出放弃的念头。这些是那些新调查人员不会去考虑的事,却是我们这些调查老人在想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要解决的问题吧。
9月20日温州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上提出“不用谢,大家都会这样做的”。是的,确实如此,对于能帮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本能地帮下,不会在乎自己会因此而得到什么。但是这个对于我们调查人员来说,在你说这句话之前,首先要想到的是我为什么去参加助学活动?在调查过程中,我有没有伤害过这些孩子(哪怕是无意的)?我在走访完毕后,该怎么样才能对孩子的世界影响最小?如果都能完美的解决,那么你就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句话了,否则还是说句“对不起,我伤害了你”来的实际些吧
一件事,一辈子。我们的走访对孩子的影响或许就是不可逆的,一些我们不在意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辈子的大事,所以至少别让我们打着“我们是为了帮助你”的旗帜去伤害(哪怕无意)你一辈子。
--凤凰飘雪2016-10-20 10:31:00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