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塑,俗称“堆油坭”或“堆漆”,是浙江温州独有的特种手工艺和优秀民间美术。它与“瓯绣”“瓯剧”“瓯柑”并称为“温州四瓯”。是浙江省政府认定首批“浙江传统优秀工艺美术品类”之一,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项目范围。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瓯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次我们体验的瓯塑课程,不得不提起清晚期至民国期间,一位传奇色彩的人物—谢新宝大师。
谢新宝大师(1890-1968)出生在温州茶山帆游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放牛,一直没有读书的机会,14岁那年,徐辅贤神父路过看他有捏泥人的天赋,于是和他家长商量带他去城区留在身边培养,教他认字和绘画。小新宝高兴得不得了。1904年徐神父得到信息,清政府在福州设立工艺局,下辖福建省工艺传习所,招收学员,通过教会的关系,为小新宝争取到一个名额。于是他就开始了漆艺之路,在老师教他把西洋油画巧妙运用到我国传统的漆画彩绘中去时,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找到一种新的工艺材料,一次性使表现的画面达到彩色立体的效果?
后来他师从黄杨木雕名师朱子常,并赶上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的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受展会的启迪,进一步激发了发明创造的激情。不知经历多少失败,不断调整配方比例,每失败一次就总结经验,然后再试一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多年的反复研究,终于采用桐油加自然原色的白泥合成,终获成功。一次成型,不皱不裂,细腻光滑,便于久藏。他发明创造了彩色油泥塑,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实践到最终获得成功,足足走过近20年的艰难历程。
谢新宝大师存世的油坭塑作品极少,1941年温州第一次沦陷前,曾以真人为模特,以彩色油坭为材料,为仓桥街邻居徐和卿塑全身人像,手弹琵琶的样子,形神皆备,活灵活现,与真人无异, 徐十分满意,逃难时,为免遭损失,特将塑像放入自家水井中,三年后取出,依旧质地颜色如初,完好无捐,众人皆啧啧称奇,可惜塑像毁于文革浩劫。
1940年6月谢新宝大师曾率长子谢巧娒一起铸塑大汉奸汪精卫的跪像。据当年经办此事的邹伯宗(现为温州七中的退休老师)回忆,当年慕名在仓桥街找到新宝油画店,谢大师听说是塑大汉奸汪精卫夫妇的跪像,情绪很高,两次重塑都没有收钱。跪像在“七七”抗战纪念日放置在温州城区府头门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前,1941年4月被第一次入侵温州的日军第捣毁光复后即行重塑;1942年7月,温州第二次沦陷,跪像再次被捣毁,光复后再次重塑,直到1944年9月,温州第三次沦陷,跪像又被毁。因汪精卫已经于上年在日本毙命,所以跪像也就不再重塑了。现在我们只能在江心屿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看看当年这对跪像的照片了。
解放初期,闻名遐迩的五马街金三益装修店面,择吉日重新开张,在开业前一天不慎在装搭时将橱窗大玻璃右下角多处裂开。本想给百年老店增光添彩,没想到发生了意外,影响雅观不说,彩头不好,弃之又可惜。因为那块玻璃有三米长,两米高,花了大本钱从上海海运过来,再去买已经来不及了,店家急的不得了,后来听人说仓桥街有人会修补,急冲冲的寻觅而来,谢新宝大师和他儿子谢巧娒一起在裂缝上巧妙地堆了一只凤凰,看上去即华贵高雅,又很符合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派头,破镜成了惟妙惟肖的一件艺术品。
1958年,谢新宝大师将秘而不传的彩色油泥配方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瓯塑向社会全面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
1959年,温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瓯塑,以区别其它传统堆漆艺种,从而达到更有利保护的目的。
谢新宝大师为人低调,不注重名利,一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塑和黄杨木雕直接培养了谢香如、谢巧娒、谢康林、古塞等四名优秀传承人。
这次的瓯塑体验活动,我们请来的就是谢新宝大师的孙女,谢泉画女士,她是著名旅荷华侨女画家,1975年开始跟父亲谢巧娒学习瓯塑,开始瓯塑壁画创作,1999年旅居荷兰,经过多年的努力,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并且作品被荷兰最有影响力的艺术网站,介绍其作品和瓯塑,现已译成英文推荐在西班牙艺术网站。她是第一位在荷兰五星级国际艺术展厅举办个人画展的中国人。
此次我们有幸在她回国之际请到她,于百忙之中为我们做公益教学,让大家体验了一回瓯塑的魅力。我们在回味着瓯塑历史的同时,也感受着传统艺术的新鲜活力,希望温州独有的瓯塑艺术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7/18 18:12:45编辑过][/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