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
  • 助学
  • 助老
  • 其他
娲诲姩鎶ュ悕
中国家庭结构与养老模式
守护神   2010-05-24 10:56:38   666次浏览 共 3 条评论

中国家庭结构与养老模式

苏家环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加强、婚姻趋向自主、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化、家庭功能社会化。依据我国国情我国应建立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以“社会养老”模式为辅的“双轨”、“多元”养老体系。借鉴国外的养老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和助老,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逐步建立适合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健康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家庭结构;老龄化;养老模式


一.中国家庭结构与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家庭结构的分析

中国传统思想中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人在结婚后生育下一代时都想要男孩,如果是女孩,将来女儿出嫁后,自己没有人照顾到晚年会很凄惨。

    在传统社会,代际交换在家庭内部运行,不以货币为媒介。老年人要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养儿育女,依靠自己的子女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维持晚年生活,即形成了主干家庭结构养老模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带动了人口流动,血缘和地缘的分离,货币的高度发达,当然也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也引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主干家庭结构正逐渐缩小,核心结构的家庭数量与日俱增。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平均年龄不断提高。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决定了90%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导致我国家庭人口结构形势十分严峻,老小比例倒宝塔形,即1—2—4—8人口结构。这样的家庭结构给子女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中国的家庭结构不再适应中国的国情,因此,要建立以社会养老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中国养老模式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中国从100年前平均寿命不到50岁,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人过70古来稀,然而,到上世纪未平均寿命已越过古来稀的70岁,到今年新生命表出台时中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3岁,达到73.4岁,由此可见,老年化的现实和养老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其重要性已十分突出,由养老而引发的社会、家庭问题更是十分棘手,目前城市出现的“空穴家庭和单身老人、无保老人”并因此延伸出来的社会问题无法忽视。虽然有些空穴家庭的老人有退休金,但得不到子女关心和照顾,单身老人更是年迈孤独,至于无保障的老人,(如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农村丧失劳动力的老人)近年来所谓国企改制就是将工作了几十年的老职工改制回了家,他们有的还要养老养小,哪里还有可能交得起社会统筹养老金,加之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和不断恶化,加之物价指数年年上涨,这必将已成为社会严重问题,必将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即是在职职工现交的养老金部份也未必够以后的养老所需,同时农村养老更多难上加难,城市盲目扩大,挤占了城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能不派生出严重的社会问题吗?为了确保社会的和谐,作为我们民众也要有自保意识,有条件的选择一些保险产品作为补充以确保养老保障之所需。

1.家庭养老

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中显示,2006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增长到1.49亿,咱总人口比例的11.3%城市地区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与其他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地区的纯老户(空巢户)为38.3%,与其他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

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我国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空巢老人都占很高的比例。这些空巢老人中,大部分的老人都表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享受所谓的“天伦之乐”。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保障覆盖的面窄,标准底,救助能力低,因此大多数的老年人还需要子女赡养。这势必决定了家庭养老在相当时期内,成为农村和广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养老基本方式。但是,作为中国养老模式的主体之一---家庭养老模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2.社会养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城镇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为“四二一”或“四二二”。这些独生子女照顾下一代和上面四位老人,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家庭养老的功能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居家养老给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因此,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正在顺应市场的需求,满足社会功能而出现。

在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同时,基于政府责任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针对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社会保障多层次弹性制度方案不短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建立了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养老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老有所养。

    3.社区养老

社区是具有守望互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它所特有的感情交流功能、组织服务功能,可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优点,使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都能够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获得,满足了老年人的亲缘、地缘心态,社区环境熟悉、街坊邻里都彼此熟悉,无论是从面子上还是心理上,都让老年人比较容易接受,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开展社区养老,在社区中开设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日托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使下岗待业者能够找到服务的机会。同时,庞大的老年群体也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可依靠的力量。对于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有效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中国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中国养老模式的不健全

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这几年,老年人口急剧增加。加上目前我国养老模式相对滞后,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养老院(主要是供养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养老模式,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着现代化进程。老龄问题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2.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族成员对上一辈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近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的丁克家庭也越来越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这已成不争的事实。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我国的家庭规模为344人,比1990年减少了052人,比1982年减少了097人,四二一四二二家庭将逐渐成为主流,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

3.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机构收费过高入住率低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远远高于老年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形中设置了门槛,造成大量设施闲置。这种高收费导致养老机构服务只能提供给少数富裕阶层老人,不具有普遍性。
     社区养老机构行政为本的管理需要取代了老人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大部分仍为公办,在公办的养老机构中,机构管理的理念仍然是以行政为本,导致外部制度与内部关系出现种种矛盾。公办的养老机构作为事业单位,通常会严格按照主管单位的办事原则去管理,并经常参加各种等级评比、制度检查;而老人的需求,养老机构本身的内部关系应该是服务和照顾的关系。老人的权益在这些冲突下就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4.机构养老存在缺陷

与家庭养老相比,入住养老院、敬老院被视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老年人入住养老院,集中供养、集中居住、日常生活有人料理,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养老服务,然而这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就需要政府、社会提供养老设施,就需要有养老机构接纳老年人。为数亿老年人提供养老场所并入住养老,不可能成为普遍的模式。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养老机构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养老院是在比较早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其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很难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养老院的设备条件普遍较差,设施简陋,缺乏无障碍设施,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老年工作专业人员极其缺乏,管理模式滞后,无法与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接轨。


二.完善中国养老模式的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特别是“四二一”,甚至“四二二”式家庭(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允许生两个孩子)日益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使一些子女对老人无暇顾及,日托所、助老服务站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将为家庭分担更多的养老责任。但是,基于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家庭和子女的照料仍然是老人养老的基础。随着人们对老年人情感需求认识的不断深化,家庭的亲情和社会的爱心相结合来滋润老人的心灵,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1.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全方位需求

    综合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收入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体系较健全,经济提供和医疗护理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问题,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却受到了重点关注,特别是精神慰藉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了使老年人生活更加充实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各种措施,比如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也包括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

2.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对困难老人的保障作用。对于生活困难的老人,政府应主动承担责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养老服务最初都是从保障孤寡、残疾老人的养老开始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已占了主要成分,但是政府对于困难老人的保障功能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目前,英国、美国等都建有大量福利院,专供低收入、孤老等生活困难的老人养老。英国的政府保障性护理院占护理院总数的17%。其次是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引导作用。养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应依靠政府来引导,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范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养老的法律和服务标准需要政府制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需要政府监督,支持政策需要政府出台,全社会敬老爱老的氛围需要政府引导人民来营造,老年人的权益也需要政府保障和维护,特别是养老服务网络,更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

      3.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喜好等有所不同,采取的养老模式就有所不同。首先,从年龄阶段来看,刚退休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更多地是选择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老人才有可能寻求机构的帮助。其次,从经济承受力来讲,有的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好,希望选择高档的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以提升生活品质,而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一般,希望选择普通的经济型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低收入老人则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再次,从自理级别来看,老人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又分成若干级别。每个类型和级别的老人需要养老服务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最后,从个性差异来看,有的老人喜欢休闲聊天,有的老人喜欢旅游、收藏,有的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体现价值,有的喜欢集体生活,有的喜欢清静独居。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立不同的养老模式。

4.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养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国外经验来看,政府、家庭、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和家庭养老观念逐渐淡化,很多老年人不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随着人们对老年人情感需求认识的不断深化,家庭的作用在西方又开始引起重视,如有些国家已在探索给予因照顾老人而不能工作的家庭成员一定的补贴或提供弹性工作机会等。私人部门在西方国家的养老服务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国,私人部门兴办的养老机构占到养老机构总数的60%左右,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从事着社区的日间养老照料服务。此外,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慈善机构和个人。2001年,英国有590万志愿护理者,其中大部分属于社区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形成了许多种形式,如互助型养老、储蓄型养老等。

      5.加强社会保障法律人才的培养

      应当建立社会保障研究机构,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执法的研究,发表,出版更高质量的专题论著。在高等院校培养不同的社会保障人才,为即将迅速举起的社会保障事业储备必要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刘雄《社会保险通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孙树茜《社会保险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我是 验证码:  

共 3 条

PJC :

[em219]了解了

2010-05-26 8:21:46

璇 :

开老养院吧

2010-05-27 16:36:14

若芸 :

其实家有老人应该是件幸福的事

2010-05-31 14:48:33

关于182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更新日志
   E-mail:web#182yg.org (请将#改为@)  联系电话:18267801590
法律顾问:周义军律师 技术支持:浮生
温州一八二义工协会 版权所有 转摘请注明出处 © 2025 www.182y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076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