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bdbc9493b0d23b1d448
●逝者:姜启禧
●性别:男
●年龄:48岁
●追思人:亲人,志愿者朋友
“人总会死的,如果那时候身体还有用,继续留给别人用,也是做了一件好事。从无偿献血到捐献器官,可以说我的人生已经没有遗憾了。”
——— 姜启禧
广西无偿献血志愿者姜启禧身患绝症来到深圳,只为去世后能够捐出器官和遗体(详见本报3月25日AⅡ08版报道)。3月31日17时07分,这位48岁的志愿者在深圳龙珠医院安详去世,根据生前愿望,他的角膜被送往眼科医院,遗体则运往深大医学院作为教学研究用途。
在姐姐、弟弟、女友以及志愿者朋友的陪伴下,姜启禧走得很安详,虽然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但是他最大的心愿———捐献器官、遗体则已经达成,他的志愿者精神也将继续延续。
捐献遗体瞒着父母
姜启禧出生在广西柳州,小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无法走路。为了给他治病,姐姐姜信德带着他跑遍了县城的医院。“虽然残疾,但是他性格非常要强。”姜信德说,弟弟长大之后可以走路了,但还是一瘸一拐,即便如此,他还是自学了很多手艺,比如厨艺、雕刻、服装裁剪等。
患病之前,姜启禧是当地的个体户,帮人裁剪服装。他与女友就是这样认识的。采访中,姜启禧的女友一直低头不语,还未能从深深的悲痛中缓过神来。而姜启禧一直没有与女友完婚,只因怕“拖累了别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此,姜启禧的母亲没少责怪他。
姜启禧热衷志愿者活动,但他做这些事从不让家里知道。弟弟姜启珍说,家里还是在媒体播出他的事迹之后才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有空的时候,他几乎都是呆在献血车旁边”。
姜家两姐弟不敢将姜启禧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在家的父母,老人家只知道孩子要来深圳治病、捐器官,却不知道他连遗体也要捐出来。姜信德说,只好回家再慢慢给老人解释。
三年获评优秀志愿工作者
作为广西柳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者服务队的副队长,姜启禧长期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从1989年开始,他就无偿献血,他喜欢旅游,每到一处都会在当地献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都留下了姜启禧献血的足迹。21年来,姜启禧无偿献血的总量已经超过3万毫升,拥有10多本献血证。
在最近五年中,姜启禧参加的社会公益服务时间超过5000小时。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因为表现突出,姜启禧被评为“广西红十字会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并连续三年被评为“柳州市红十字优秀志愿工作者”。
姜启禧也积极协助深圳红十字会志愿者在柳州的公益工作,深圳志愿者邓兆健就是这样认识了这位“姜哥”的。“我认识他已经五六年,感情好得像兄弟,却从不知道他的全名,一直叫他‘姜哥’。”邓兆健说,他们在从事广西贫困地区儿童助学的公益事业时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给朋友发告别短信
“我现在已全身不能动了,来日不多谢谢你的关心,来身(生)再作(做)朋友!”3月28日,姜启禧的朋友和亲人突然收到这么一条短信。
去年12月,姜启禧突然腹痛不已。医院诊断出他患有肝腹水,发现时已到晚期。病情迅速恶化之后,姜启禧向当地红十字会表示希望捐献器官和遗体。但由于广西尚不能接受器官捐献,姜启禧于是找到兄弟邓兆健,表示希望能到深圳来捐献器官遗体。
3月17日,邓兆健连夜开车将姜启禧接到深圳,彼时他下肢已失去知觉,只得由弟弟和邓兆健将他“搬”上车。
到深圳之后,姜启禧一开始还能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渐渐地连话也说不清楚。“25日我和他通电话,他话都说不出,可就是不把话筒给旁人,我知道他想我们。”姜信德说着就忍不住流泪。
在收到姜启禧的“告别短信”之后,姜信德和姜启珍3月30日就从柳州赶到深圳,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了诀别。
好兄弟送“最后一程”
3月30日,姜启禧生前在广西的志愿者好友张筱华代表柳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服务队全体志愿者为姜启禧带去一面队旗和一个志愿者徽章,以此方式感谢他所做的一切。
3月31日上午,医院发出病危通知,除了从柳州赶来的亲人朋友,深圳的志愿者也陆续赶往龙珠医院。下午5时07分,姜启禧终于走完了他平凡而辉煌的一生。按照生前所签订的器官捐献志愿书,姜启禧的角膜立刻被送往眼科医院,他的角膜将帮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而好兄弟邓兆健则执意要送他“最后一程”,他用自己的车亲自将姜启禧的遗体送到了深圳大学医学院。姜启禧生前曾说,对于邓兆健,他是“大恩不言谢”,而邓兆健也为姜启禧做了所能做的一切。“本来是想接他过来医病的……”邓兆健眼中闪耀着泪光。
在柳州当地的论坛上,也发起了纪念“姜哥”的活动,在人们心中,“姜哥”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志愿者”。
深圳读本记者 吴怿